今年四月二十三日世界閱讀日
開業23年的台中東海書苑選擇了在這一天結束營業
這些年來, 蔡刀跟台灣書店聊天最多也最深入的, 也許算是跟東海老闆廖英良。
這篇訪問稿, 做個紀念。
東海書苑
<<重生的書店 重生再重生>>
自一九九五年開始,廖英良接掌東海書苑,轉眼二十三年。東海的前世今生,見證台灣出版與書店的苑。
九五年,英良還在東海大學修讀社會學碩士,聽聞東海書苑要結束,便與當時的主人蘇至弘商討,經多番考慮決定接手成為東海書苑主人。當時他也在電台工作,邀請大學講師,主要做清淡節目,鼓勵認識新事物,關注公共事務。開書店,剛好在延續這種精神,書本從來都是傳承知識的媒介。由得悉消息到真正接手,中間只歷時一個月,可見英良行動力之強!
當時書店位於東海大學旁,英良意想不到,開書店還會同時為學生及家長提供心理輔導。英良回想:“就有家長來找我,說兒子大學畢業了,還沒有用心找工作,請我代為勸喻一下。其實,在學生迷惘時,書店便成了一個避難所,在這裡窩一窩,隨便把書翻一翻。重新補充後,再回去打拼!”
開店困難嗎?“維持比較困難!”英良詳細分析:“我當時作最壞打算,如果我們一本書也沒有賣出,一個月支出約為十萬圓(台幣,下同),一年一百二十萬圓。我們合資二百四十萬,便可以支撐兩年。但我們不可能賣不出書吧,保守估算一年賣書利潤為四十萬,三年便一百二十萬,那便可以撑三年了!”當時大家都以為他說最糟糕的估算三年是亂講的,其實是精密算過。果然是生意人,把數字都計得清楚細緻!我還是第一次聽書店主人說這些資料呢。
我便不客氣的直接追問:“那為什麼三年沒有倒?”“那年代是書店的黃金時代。台灣解嚴後,民眾對知識渴求。然後開學賣大學教科書,最高的一天最高營業額。我在櫃檯好像在賣面呢!”英良分析時代的變遷:“那時我們書店做了一個網頁,三個月就把網頁收起來了,那時根本沒人看。”那時正值網路時期的開始,英良的回顧帶我們見證書店的高峰期,但也是下坡路的開始。
台灣網路賣書, 轉捩點在2001年,便利店集團進駐網路書店,網上買書成本降低,加上便利店的通路,更有免運費的優惠。網路的出現是否令讀者看書變少已變成長久的爭議和辯論。然而,網路大大改變了讀者買書的習慣,卻是不爭的事實!大家的無奈,是讀者走進獨立書店,參考老闆的選書,然後回家網路購書!
其實大家都明白,獨立書店是真正地在推廣閱讀。而當大集團把小書店趕走以後,價格以利潤為依歸時,還會有極端的折扣和免運費嗎?更重要的是,讀者願意在選擇書本時,只接受財團的餵養,選擇流行圖書嗎?法國及日本均立法保護小書店,在進書的公平價格及禁止免運費等措施上給予支持,讓書店在公平環境中造福社會。台灣同樣在熱烈討論,但尚未有定案。
書店黃金時代的結束,讓東海書苑重新思考和定位。當時正值幾位好友計畫開一家有特色的咖啡館:默契,把無限的想像及心中的願景發揮。幾經掙扎,東海書苑在2006年搬離東海商圈,走進中港路跟默契咖啡結緣,合力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文化聚場。不單是書香中有咖啡香,而且創意的推出讀書人工會,舉辦藝文展覽、影展及樂團演出,一時成為台中佳話。
一年後,一場水災,把東海置於水深火熱之中。淩晨四時開始的一場豪雨,至清晨七時,把東海地下室的書庫變成澤國。點算捐失80萬圓,只要水再多淹10公分,捐失會再多20萬。如果不是因為發黴,大家還想把這些書造成書桌坐椅。日本3.11海嘯後,台灣出版《重生的書店》找英良寫推薦文字時,真的勾起這一段痛苦回憶,欲哭無淚。
這次實驗性的結合,也突顯出咖啡館與書店本質上的差異。一場豪雨,害了他們,也救了他們。之後,東海書苑再搬到五權路的現址,成為重生的書店。對於複合式經營,英良有獨特的見解:“我本身對於賣書,並不賦予什麼崇高的意義,也不用神聖化。但書又不只是一種商品,書本有文化意義。我們透過店裡面選擇的書,把想法表現出來。而不用像食店要告訴別人你是有機的、健康的。我們賣書之外,並不排斥店內賣什麼東西,也是一個出路。”
“比如說我的客人有五百個,單靠賣書,要我從五百個增加到一千個就有困難。”英良繼續理性的分析:“同樣五百個,在這裡買咖啡、甚至買米,由原先花三百圓,提高到現在六百圓,便有可能。我經營的不止是書店,是一個空間。” 的確,簡樸的書櫃,舒適但不會過份豪華的桌椅搭配特色檯燈,以及飄逸在空氣中的咖啡香,東海揉和書與咖啡的空間
選書有什麼特別之處?“這裡的書,有兩種。一種是跟一個人的創作力有關的書:文學、藝術、設計,生活。同樣是旅行,我們不賣那些旅行手冊,卻有介紹不一樣的旅行想法及方法。包括哲學也是一種個人創作。”英良細說選書的大方向:“第二種就是公共事務:環境、社會、政治思想。”回到最根本,書店選書顯示書店的靈魂。今年台北書展及香港書展,英良都有為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攤位選擇書籍。
英良在協會被推選為秘書長。身體力行,兩次書展都展現卓越的組織能力,事無大小,親力親為。同時他也聯繫各書店舉辦多場講座,讓大家在國際書展上,從以往只注意書本或出版社,也看見獨立書店。協會出版了《聽見書店的聲音》,讓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的讀者有機會認識到台灣的書店風景。
對於文化部圓夢計畫,支持年輕人回鄉開書店。問:“對於政府,如何扶助書店最有效?如果書店業不景,再鼓勵更多人開書店是好事嗎?”“本身就有圓夢計畫,只是剛好有人說要開書店。現在不是開書店難,是要讓現有書店活下來!”英良的看法是:“我一直以來期待的是,先把書店重新定義,過去是買賣書籍的地方,但現在,書店也是文化事業團體,可以接受補助跟獎勵。把這個地位明確化。”
英良建議:“要支持獨立書店,可以獎勵經營得好的書店。有評審的標準:擺放的書、辦的活動。然後給予一點獎勵。這樣比補助辦活動更好。現在要寫企劃案,書店要辦就馬上辦活動。另一做法是直接補助書店賣書。書店每賣出一本書,政府補助一定金額,設一個上限。能到上限,當然書店也能經營下去。”全球化的競爭,都在看公民的競爭力與創新能力,獨立書店在這方面的角色實在無可取代。
協會致力於創意和推動不同的活動。我有幸這一年來,現場報導協會在台灣及香港書展的景況,瞭解各書店主人的理想與實踐,經歷的困難及如何應對危機。在一個不能再單打獨鬥的年代,我們看見更多的合作產生的聯合效應。未來,更多的計畫如:書車、合作社等,均是創意無限,讓人拍案叫絕,拭目以待。
英良一直相信:因為有一群傻瓜,所以書店不死。
讀書之外:東海書苑,置身台中優美環境,最宜晚飯後寧靜坐在東海門外,拿一本書,點一杯咖啡,等一個人… …
推薦蔡刀一本書:安伯托.埃坷著《傅克擺》。小說背後有一個哲學概念,中古世紀的事,關於證明地球是圓的,一個大鐘擺,原本是軌跡是直線的,但經過一天之後會變成圓形。
後記: 早在幾個月前, 廖英良便開了另一家新書店: 邊譜
另文再分享
書店熄燈, 總是心有戚戚焉
下回再去探望英良, 細說重生的書店重生的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