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與旅行:柳宗悅民藝之道

Scroll down to content

誰是柳宗悅?

半生投入民藝運動,對日本傳統手工製造及美感意識影響深遠的藝術研究家、哲學家

也許聽過柳宗理的比較多,不論鑄鐵鍋、茶具、工藝等等都使用在日常生活中。柳宗理正是柳宗悅長子,傳承與創新工藝之道。

讀活的書,是可以走進去的,也讓旅行在吃喝玩樂之外,多一點生活感受,融入他方的生活,發現日常理所當然的規則與約束,一下子變得無影無踪,不失為一種自由。

多年前看《和紙之美》,以為只是看看,有機會去日本旅行便買一些回來。怎料到,在沖繩石垣島旅行時,偶然遇見最南端的和紙工房,試探性費問課程體驗,沒想到老師居然提無單對單的授課,全程照顧有嘉,獲益良多。

回來,重看這《和紙之美》,發現柳宗悅強調的:用之美,不是只供觀賞用的。平民化,買得起,捨得用。更重要是回歸自然之美。

到上月看《工藝之道》是因拜讀一本大陸的好書推介,一看,便感動至深,沒想到,近一百年前的日本書,居然到了今天,一樣實用,匠人的生活美學態度,我們在遺失之前、之後,可以自己好好去體驗當中的精神。

木工,早在幾年前往台灣桃園跟快樂女木匠楊老師學習,憑著自己學了的三腳貓工夫,打造不同的木空間,也做小手作,看見書中說到必須從實用角度,去體驗用之美,不能更同意的觀點。是時候回去補課了。

剛到手的《茶與美》是2019年1月初版。

柳宗悅強烈地批判日本茶聖,所謂為何?

從知識分子使用的「侘寂」,到日本市并小民都朗朗上口的日常用語「澀味」,是什麼讓日本全民都具備了一把穿透美的鑰匙?

但願藉由《茶與美》,能讓我們更理解這個世界的美與價值。

老實說,多年來,有跟團旅行,也經歷在泰國HEA遊美食的享樂自遊行,都很好,沒有不好。只是,如果這是唯一的玩法,總有點可惜。

近幾年旅行,因著人的關係,看見不一樣的城市與生活。也因著工藝,看到人創造與使用工藝的生活中顯現更深層的意義。

柳宗悅1923年因東京大地震避居京都,在京都市集與日常生活器物之美,提出「民藝」一詞,於1936年創設日本民藝館,有「日本民藝之父」稱號。

看書,追著作者的作品,一本接一本,是一種探險過程,跟隨作者的足跡,體驗其心路程。如果能在旅行中,印證書中的點點滴滴,樂趣更無窮無盡。如果夠細心,走在台灣的路上,便發現不少日本民藝的味道,在不知不覺間出現,別具韻味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